金年会客服

大家風範 慈愛師長

信息來源:金年会客服    發布時間:2019-08-27


  我是遲福東,在瀾滄江公司從事科技研發工作。今天,我報告的題目是《大家風範、慈愛師長》。

  初次聽說馬洪琪院士是在2001年,那時我剛上大學,聽說有一位出生于上海的清華大學高材生,紮根雲南幾十年,做過工人,幹過技術員,當過局長,是水電工程界富有傳奇色彩的專家,還是響當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聽說年近6旬的他還奮戰在小灣工程建設工地時,我的内心充滿了敬仰。

  2011年畢業後,我也加入了瀾滄江公司。第一次見到馬院士,我既激動又緊張,面對“傳說”中的科學家,不知該說什麼、做什麼。面前的馬院士面帶笑容,溫文爾雅,就是一位慈祥和藹的長者,完全沒有想象中大專家的架子。馬院士問我:“你做過哪幾個研究,現在住哪裡,等等。”簡單的幾句話,我一下子放松了下來。

  他告訴我說,金年会客服要大力開發瀾滄江,水電建設大有可為,作為年輕博士,要到基層一線去鍛煉,才能更好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後來,我先後到了烏弄龍、苗尾、功果橋等項目工作,2012年底,我回到瀾滄江公司科技研發中心,在馬院士身邊協助工作。回想這些年親曆的點點滴滴,在工作成長的道路上能夠遇到馬院士,在馬院士的親自指導下學習工作和成長,是我人生最幸運的事。

  他對待科學研究的嚴謹、鑽研精神讓我終生受益!記得是2012年,馬院士帶領大家正在研發水力式升船機。這個項目是馬院士傾注心血最多的項目之一。它使用水能作為驅動力和安全保障措施,是一種原理上全新的升船機。作為一個原創的事物,幾乎沒有可以借鑒和參考的資料,很多工作隻能摸索着進行,它的研究和建設過程異常艱難。

  2004年,水力式升船機計劃被初步提出,經過反複研究論證,2008年在景洪水電站開工建設。2011年,升船機在進行無水調試時非常順利,但在船廂有水調試時出現傾斜問題,調試被迫中止。 馬院士帶領團隊反複研究,問題還是難以解決,項目受到了很多質疑。那段時間,作為項目負責人,馬院士承受着很大的壓力,團隊成員也有些洩氣,但他一直在給我們鼓勁。他說“科學研究要寬容失敗,但工程建設絕不允許失敗。遇到困難不怕,要有信心,敢于去試,有問題我承擔”。

  那幾年,他遍訪苏州、南京等地的科研單位,尋找解決辦法。2012-2014年,他多次利用周末時間趕到南京,現場研究模型試驗。每到試驗關鍵點,他不顧70多歲的高齡,始終盯在現場,仔細查看各種方案的對比效果。夏天的試驗大廳沒有空調,溫度達到40多度,他一站 就是幾個小時。特别是機械同步系統實驗的時候,系統所處的位置接近屋頂,有9米多高、溫度五六十度,年輕人在上面時間長了都受不了,他 卻一直 站在上面,盯着實驗系統,仔細查找船廂傾斜的原因。

  三年多的時間,他帶領我們通過原型觀測、理論分析、模型試驗、數值模拟,反複研究、反複試驗,終于找出了船廂傾斜的根本原因,是同步軸剛性不夠、軸系間隙過大。針對這個原因,馬院士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2015年8月,升船機調試終于取得了成功,300噸級的貨船首次順利通過了景洪電站船閘,一種世界首創、中國原創的新型升船機終于研制成功了!世界通航領域權威組織 國際内河委員會評價稱 中國發明的水力式升船機 是世界升船機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升船機研制成功後,進入了科技成果總結階段。記得有一天,已經夜深了,馬院士卻給我打來了電話。“福東啊,升船機抗傾斜機理那條曲線缺了幾處标注,你們再考慮一下……”原來,馬院士還在審核修改總結材料。他親力親為,對材料字斟句酌,推敲凝練,一有什麼想法就馬上和我們讨論。有次開會,我們說采用的膜片聯軸器實現了“零間隙”。馬院士說,“零間隙”太絕對,應改為 “微間隙”。

  “一字之差”,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馬院士嚴謹、細緻、認真的科學精神。也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讓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從事科學研究,必須要有執着鑽研的精神。2018年,水力式升船機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航海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國家發明專利21項,美國PCT專利1項,這是對馬院士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最好褒獎!

  還記得前幾年,國内建成的碾壓混凝土壩,質量控制普遍不好,壩工界對碾壓混凝土壩的安全性産生了懷疑,馬院士也很憂慮。黃登大壩作為國内最高的碾壓混凝土壩,質量控制也面臨很大考驗。馬院士帶領我們,查閱了國内幾乎所有碾壓混凝土壩的施工工藝和質量控制的技術資料。經過系統分析、對比和總結,馬院士指出,碾壓混凝土壩要建好,關鍵是碾壓層面要結合緊密、變态混凝土施工質量要控制到位。這個觀點得到了水電工程界的高度認可。

  圍繞解決這兩大難題,馬院士創造性地提出了四條施工質量控制原則:第一,用GPS信息技術監控碾壓質量和熱升層。第二,用機械化方式控制變态混凝土施工。第三,用智能通水解決混凝土溫控難題。第四,用全面信息化進行建設管理。短短的四句話,把黃登大壩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點講得一清二楚。

  按照馬院士的要求,我們在黃登大壩建設中實施了全面數字化建設管理系統。2018年,黃登大壩建成,每秒滲水不到9升,質量達到世界同類工程最優,給碾壓混凝土壩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這個項目,讓我們再一次 真切地感受到了馬院士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我知道,幾十年間,馬院士幾乎研究了世界上所有大壩的構型及特點,幾乎涉及了所有類型的大壩。能夠取得這樣優異的成績,是馬院士幾十年潛心鑽研的結果。

  作為水電工程界的前輩和權威專家,馬院士始終心系國家水電建設,常年奔忙于國内各個大型水電工程工地,用自己的經驗學識為工程建設問診把脈。

  去年6月,我國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河北豐甯抽水蓄能電站施工,遇到了地下廠房開挖變形較大的問題,現場參建單位沒有把握、停止了施工。作為咨詢專家,馬院士帶着我們,千裡迢迢 第一時間趕到了工地,連夜查看現場、分析問題。憑借多年的經驗,他認為地下廠房整體穩定,變形過大是局部的,原因應該是局部岩體比較破碎,這也是開挖過程中岩體應力調整的結果,工程問題不大。他的一番分析,讓現場的人 懸着的心放了下來。

  經過分析,馬院士當場提出了排險處理、加強支護的意見,“用長4.5米的錨杆,間距1.5米,錨索150噸,噴混凝土厚20厘米加固……”,我趕緊記錄下來,一個完整的技術方案随之出爐,現場施工也随之化險為夷了。

  這件事讓我對馬院士舉重若輕、遊刃有餘的技術造詣非常震撼!他教誨我們“工程師的能力不在于精确的計算,而在于準确的判斷。關鍵是物理概念要清晰,看問題要準。”但我知道,準确判斷的背後,是他幾十年全身心的投入積累的淵博知識。

  馬院士52年的水電生涯,成績卓著。繁忙的工作之餘,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帶徒弟。他經常給我們講解各類水工建築的技術要點和行業發展趨勢,告誡我們 “要緊密結合工程實踐,将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他總是不厭其煩,和我們讨論技術路線,指導我們開展研究,甚至逐字逐句幫我們修改技術報告。他常對我們說,要學點哲學,凡事不要絕對化,要學會用辯證的思維來開展工作。他将自己50餘年的工作經驗和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教給了我們!

  生活上,馬院士對我們也是無微不至的關懷。他說“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是他從清華大學學到的校訓精神之一,他一直用這種精神鞭策自己。今年已經是馬院士為祖國健康工作的第52年。他要求我們也要重視身體健康。我的頸椎不好,他就教我每天步行做“狐狸飛”的動作,我做後效果很好。對團隊裡的其他年輕人,他也經常關心過問身體健康、婚姻狀況、孩子成長等問題,入微入細,暖人心田。在馬院士退休座談會上,談起馬院士的關心和鼓勵,團隊的好多年輕同志都流下了眼淚。

  馬院士曾說 “他從事水電事業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治理江河、為國為民”。為了這個使命,他一幹 就是一生。

  在我們心目中,馬院士是權威的科學家,又是親人,他的形象是那麼的高大,又是那麼的親切。他既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長輩,又是我們的學長、我們的朋友。他的創新精神、他的執着追求、他的家國情懷,深深地影響、激勵着我們!他的精神品格是我們青年一代仰望和學習的榜樣!

  在這裡,我要代表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馬院士緻敬,并說一聲,“馬老師,謝謝您!”
http://hnkongcheng.com http://jycttc.com http://houchaozhi.com
XML 地圖